美尼尔氏病

    美尼尔氏病也称内耳眩晕病(以下简称本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及波动性听力减退。
    (1)本病是发生眩晕的常见疾病。根据文献报导的一组周围性眩晕2391例病因分析,由于本病引起者居首位(1701例,占71.7%)。
    (2)本病具有反复发作性的特点。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动脉痉挛、局部缺氧,导致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膜迷路积水。也有人认为可能与代谢障碍或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
    (3)与本病之中医对应病名,曾有“眩晕”、“耳眩晕”等不同名称。关于“眩晕”,中医文献早有记载。《灵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丹溪心法》说:“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这些论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也十分相似。“耳眩晕”是因耳窍有病,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属眩晕的范畴。但就目前多数人的观点来看,倾向于以“耳眩晕”称之。

获取注释

美尼尔氏病(诊断)

体针治疗一

取穴: 百会 印堂 四神聪 阳池 丰隆 公孙 太溪 昆仑

百会
【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静脉、动脉吻合网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额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为诸阳之交会穴,穴居于癫顶,此处为百脉之气聚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百会。本穴是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祛风泻热、升阳固脱、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心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脱肛、子宫下垂、神经疾病、小儿惊风。
【配伍穴位】配四神聪、风府治疗心悸健忘、神经衰弱;配人中、承浆、廉泉治疗中风不语;配关元、气海治疗子宫下垂、脱肛。
印堂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四神聪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阳池
【手少阳三焦经】
【穴位位置】在手腕背侧面,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健尺侧缘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骨和腕骨的关节部,在指总伸肌健与小指固有伸肌腔之间;下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手背支臂侧皮神经末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腕背凹陷似池穴属阳经,所以称此穴为阳池。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三焦、清热通络。
【配伍穴位】配合谷、外关、足三里治疗末梢神经炎、肩肘痛;配阳溪治疗腕痛;配脾俞、胃俞治疗搪尿病。
丰隆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踝上8寸,条口穴外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在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丰为大,隆为盛。该穴处肌肉丰满隆盛,所以称此穴为丰隆。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痰、和胃止痛、安神定喘。
【配伍穴位】配肺俞治疗支气管哮喘;配上星、百会、四神聪治疗精神病发作;配支沟、天枢治疗便秘;配丘墟治疗胸痛。
公孙
【足太阴脾经】
【穴位位置】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拇展肌中;有足背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古代诸侯之孙称公孙,此处为脾经络脉分支而以人称作比喻,所以称此穴为公孙。本穴是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胃痛、腹痛、胸痛;配天枢、下巨虚治疗泄泻;配下关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如腹胀、消化不良。
太溪
【足少阴肾经】
【穴位位置】在足内侧,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内踝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指大,溪指山间小水流。此穴名称原意是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至此聚流而成大溪,所以称此穴为太溪。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益阴利窍、益肾补虚。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关元治疗尿频、尿急;配神门、心俞治疗失眠症;配听宫治疗耳鸣、耳聋。
昆仑
【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与跟腿之间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昆仑为山名,形容外踝高起,似山如昆仑,穴在其后,所以称此穴为昆仑。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筋、祛风止痛、引产止痉。
【配伍穴位】配京骨治疗心绞痛;配至阴治疗难产、胞衣不下;配玉枕治疗头痛。

【操作及手法】:常规针刺法操作,丰隆用泻法,余穴均用提插捻转补法。每日针剂1次,每次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
【功效】:补虚祛痰。

体针治疗二

取穴: 印堂 内关 安眠

印堂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的中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胸内的心包和心,此穴是主治心与心包的关键之穴,所以称此穴为内关。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泻热止痛、宁神镇静。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膈肌痉挛、呕吐;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安眠
【经外奇穴】
【穴位位置】在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
【穴下解剖】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中;有枕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生理功能】镇静安神。
【主治病症】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配穴: 听宫 风池

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颞浅静、动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宫、商、角、徵、羽五音。而宫是五音之首。此穴主治听力障碍,所以称此穴为听宫。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聪耳消淤。
【配伍穴位】配听会、耳门、翳风治疗耳疾;配颊车治疗口腔炎。
风池
【足少阳胆经】
【穴位位置】在项部,项后枕骨下两侧凹现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乳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解表清热。
【配伍穴位】配太阳、太冲、合谷、大椎治疗头项强痛;配睛明治疗眼病;配风府治疗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功能主治】头项强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鼻出血,耳痛,耳鸣,癫痫,甲状腺肿大,疟疾,发烧,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头昏眩晕,夜盲,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鼻塞,鼻衄,耳聋,耳鸣,颈项疼痛,不得回顾,腰疼痛,肩疼痛,背疼痛,落枕,风疹块,荨麻疹,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失眠,健忘,癫痫,瘿气

【操作及手法】:主次每次必刺,耳鸣、耳聋重者配听宫、风池快速进针,待出现针感后用平补平泻法捻针1~2分钟,留针20~30分钟。每针1次,10次1疗程。
【治疗机理】:本组针刺内关宁心安神;印堂疏风祛热;安眠,镇惊安神;听宫通窍聪耳。风池系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之合穴,有疏风解热、聪耳明目的作用。

体针治疗三

取穴: 百会 太冲 太溪 太阳 合谷

百会
【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静脉、动脉吻合网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额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为诸阳之交会穴,穴居于癫顶,此处为百脉之气聚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百会。本穴是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祛风泻热、升阳固脱、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心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脱肛、子宫下垂、神经疾病、小儿惊风。
【配伍穴位】配四神聪、风府治疗心悸健忘、神经衰弱;配人中、承浆、廉泉治疗中风不语;配关元、气海治疗子宫下垂、脱肛。
太冲
【足厥阴肝经】
【穴位位置】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拇长伸肌腱的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静脉;布有跖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是大的意思,冲是要冲,肝藏血,肝经少血气多血,此穴处血气夸大呈欲冲之象,所以称此穴为太冲。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泻热明目、化湿散淤。
【配伍穴位】配曲池、合谷治疗高血压;配隐白、太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中极治疗遗尿;配大敦、复溜治疗疝气。
太溪
【足少阴肾经】
【穴位位置】在足内侧,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内踝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指大,溪指山间小水流。此穴名称原意是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至此聚流而成大溪,所以称此穴为太溪。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益阴利窍、益肾补虚。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关元治疗尿频、尿急;配神门、心俞治疗失眠症;配听宫治疗耳鸣、耳聋。
太阳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
【穴位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简便取穴常以一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当拇指上是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且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瑜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同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是两指开阖处,形似深谷,所以称此穴为合谷。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安神定惊。
【配伍穴位】配下关、颊车治疗上下齿痛;配复溜治疗发烧无汗;配曲池、血海治疗荨麻疹;配列缺、大椎治疗头痛;配三阴交、至阴治疗难产。

【操作及手法】:毫针常规操作,用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2次,5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治疗机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百会位于头部正中,位居脑海顶端,是肝脉所络之处。对于头晕目眩,具有良好的清镇作用;太冲、合谷,谓之“四关穴”,有补虚泻实之功;太溪为肾之原穴,有滋肾柔肝的作用;太阳位居头侧,有清理头目之功。

体针治疗四

取穴: 四神聪 风池 (双) 大椎

四神聪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风池
【足少阳胆经】
【穴位位置】在项部,项后枕骨下两侧凹现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乳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解表清热。
【配伍穴位】配太阳、太冲、合谷、大椎治疗头项强痛;配睛明治疗眼病;配风府治疗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功能主治】头项强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鼻出血,耳痛,耳鸣,癫痫,甲状腺肿大,疟疾,发烧,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头昏眩晕,夜盲,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鼻塞,鼻衄,耳聋,耳鸣,颈项疼痛,不得回顾,腰疼痛,肩疼痛,背疼痛,落枕,风疹块,荨麻疹,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失眠,健忘,癫痫,瘿气
大椎
【督脉】
【穴位位置】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筋膜、棘下韧带及棘间韧带;有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处因其椎骨最大,所以称此穴为大椎。本穴是督脉、手足三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解表祛风、泻热止痛、强身镇惊。
【主治病症】头重头痛、发热恶寒、颈项强痛、咳嗽、哮喘、疟疾、湿疹、风疹、癫痫、小儿麻痹后遗症。
【配伍穴位】配曲池、合谷治疗发热恶寒;配曲池、血海治疗风疹;配百会、上星治疗癫痫;配风池、天柱治疗头痛。

配穴: 丰隆 足三里 三阴交 内关 神门 肾俞 (双)

丰隆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踝上8寸,条口穴外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在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丰为大,隆为盛。该穴处肌肉丰满隆盛,所以称此穴为丰隆。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痰、和胃止痛、安神定喘。
【配伍穴位】配肺俞治疗支气管哮喘;配上星、百会、四神聪治疗精神病发作;配支沟、天枢治疗便秘;配丘墟治疗胸痛。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静、动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按摩后能增强下肢肌力,可维持走三里路,所以称此穴为足三里。本穴是足阳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和胃理肠、益气强身、健脾培元。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高血压;配少泽治疗乳腺炎;配中脘、内前治疗胃肠疾患;配水沟、风府、上星、神门治疗神经疾病;配天枢治疗肠鸣、泄泻。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后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静、动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足三阴经在此穴交会,所以称此穴为三阴交。本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湿、调理肝肾、健脾和胃。
【配伍穴位】配气海、关元治疗阳痿、遗精、早泄;配神门治疗失眠;配中极治疗遗尿;配大敦治疗疝气;配会阳治疗尿路感染。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的中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胸内的心包和心,此穴是主治心与心包的关键之穴,所以称此穴为内关。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泻热止痛、宁神镇静。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膈肌痉挛、呕吐;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神门
【手少阴心经】
【穴位位置】在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键的桡侧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心藏神,神气出入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神门。 本穴是手少阴心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宁心安神、益智健脾。
【配伍穴位】配涌泉、心俞、大陵治疗精神疾病;配三阴交、百会治疗失眠、健忘、神经疾病;配内关、间使、足三里治疗怔忡、惊悸。
肾俞
【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位置】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肾相应,是肾脏之气在腰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肾俞。
【生理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补肾益精。
【配伍穴位】配委中治疗腰肌劳损;配三阴交治疗糖尿病;配气海、气海俞、关元俞治疗阳痿;配关元俞、三焦俞治疗腰痛。

【操作及手法】:体位:美尼尔眩晕症一般发病较急,先采用伏卧体位。刺法:穴区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4厘米长的毫针。①四神聪穴:用头针刺法,留针20分钟。②风池穴:以切刺法快速将针刺入皮肤至皮下后向深部缓缓进针捻转使针感痠麻放射前额两侧,留针2分钟后出针。③大椎穴:刺法同风池穴。缓慢续针2分钟后,针上加大号火罐一具15分钟后取火罐起针。一般病人即可缓解。然后再让病人仰卧位,常规针刺以上配穴,用捻转的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即可出针。告诉病人不要吃过于咸的食物。
【功效】:主穴疏通三阳经气,调整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配穴以达到分手利湿、宁心安神、通经活络效果。

体针治疗五

取穴: 风池 (双) 百会 印堂 合谷 (双) 人中 安眠 (双) 太冲

风池
【足少阳胆经】
【穴位位置】在项部,项后枕骨下两侧凹现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乳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解表清热。
【配伍穴位】配太阳、太冲、合谷、大椎治疗头项强痛;配睛明治疗眼病;配风府治疗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功能主治】头项强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鼻出血,耳痛,耳鸣,癫痫,甲状腺肿大,疟疾,发烧,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头昏眩晕,夜盲,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鼻塞,鼻衄,耳聋,耳鸣,颈项疼痛,不得回顾,腰疼痛,肩疼痛,背疼痛,落枕,风疹块,荨麻疹,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失眠,健忘,癫痫,瘿气
百会
【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静脉、动脉吻合网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额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为诸阳之交会穴,穴居于癫顶,此处为百脉之气聚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百会。本穴是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祛风泻热、升阳固脱、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心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脱肛、子宫下垂、神经疾病、小儿惊风。
【配伍穴位】配四神聪、风府治疗心悸健忘、神经衰弱;配人中、承浆、廉泉治疗中风不语;配关元、气海治疗子宫下垂、脱肛。
印堂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
【穴位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简便取穴常以一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当拇指上是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且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瑜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同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是两指开阖处,形似深谷,所以称此穴为合谷。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安神定惊。
【配伍穴位】配下关、颊车治疗上下齿痛;配复溜治疗发烧无汗;配曲池、血海治疗荨麻疹;配列缺、大椎治疗头痛;配三阴交、至阴治疗难产。
人中
【督脉】
【穴位位置】在上唇,在人中沟的1/3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静、动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人中沟中,形似水沟,所以称此穴为水沟。本穴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泻热利窍、安神镇惊、救逆止痉。
【主治病症】神经疾病、小儿惊风、抽搐、昏迷、面神经炎、口眼歪斜、腰脊强痛、精神病、中风。
【配伍穴位】配上星、十宣治疗中风昏迷;配间使治疗神经疾病;配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心俞治疗小儿惊风、抽搐;配地仓、颊车治疗面神经炎,口眼歪斜。
安眠
【经外奇穴】
【穴位位置】在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
【穴下解剖】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中;有枕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生理功能】镇静安神。
【主治病症】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太冲
【足厥阴肝经】
【穴位位置】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拇长伸肌腱的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静脉;布有跖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是大的意思,冲是要冲,肝藏血,肝经少血气多血,此穴处血气夸大呈欲冲之象,所以称此穴为太冲。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泻热明目、化湿散淤。
【配伍穴位】配曲池、合谷治疗高血压;配隐白、太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中极治疗遗尿;配大敦、复溜治疗疝气。

配穴: 内关 (恶心呕吐者配) 神门 (恶心呕吐者配) 足三里 (恶心呕吐者配) 翳风 (耳鸣者配) 听宫 (耳鸣者配) 率谷 (耳鸣者配) 中渚 (耳鸣者配)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的中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胸内的心包和心,此穴是主治心与心包的关键之穴,所以称此穴为内关。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泻热止痛、宁神镇静。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膈肌痉挛、呕吐;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神门
【手少阴心经】
【穴位位置】在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键的桡侧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心藏神,神气出入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神门。 本穴是手少阴心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宁心安神、益智健脾。
【配伍穴位】配涌泉、心俞、大陵治疗精神疾病;配三阴交、百会治疗失眠、健忘、神经疾病;配内关、间使、足三里治疗怔忡、惊悸。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静、动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按摩后能增强下肢肌力,可维持走三里路,所以称此穴为足三里。本穴是足阳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和胃理肠、益气强身、健脾培元。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高血压;配少泽治疗乳腺炎;配中脘、内前治疗胃肠疾患;配水沟、风府、上星、神门治疗神经疾病;配天枢治疗肠鸣、泄泻。
翳风
【手少阳三焦经】
【穴位位置】在头部耳廓的后下方,乳突前下方,平耳垂下缘的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耳后脉静、动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乳突穿出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翳原指扇,风指风邪。此穴主治风疾,所以称此穴为翳风。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利窍、活络益智。
【配伍穴位】配下关、颊车治疗不能言语;配合谷、地仓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颞浅静、动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宫、商、角、徵、羽五音。而宫是五音之首。此穴主治听力障碍,所以称此穴为听宫。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聪耳消淤。
【配伍穴位】配听会、耳门、翳风治疗耳疾;配颊车治疗口腔炎。
率谷
【足少阳胆经】
【穴位位置】在头的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颞肌中;有颞浅静、动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率是统领,两山之间为谷,此穴治疗偏头痛作用大于其他局部穴,所以称此穴为率谷。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利窍,宁神止痛。
【配伍穴位】配头维、天牖治疗偏头痛;配水沟、少商、商阳治疗小儿惊风、抽搐;配阳白治疗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
中渚
【手少阳三焦经】
【穴位位置】在手背部,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事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骨间肌,手背静脉及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水中之沙洲为渚,从液门上行两骨之间。若江中之有渚而成其中,所以称此穴为中渚。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泻热利窍、益气利咽。
【配伍穴位】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配液门治疗耳鸣;配角孙治疗头痛。

【操作及手法】:每次取主穴 3~4个,随证加减配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进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体针治疗六

取穴: 完骨 (双) 内关

完骨
【足少阳胆经】
【穴位位置】在头后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静、动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颞骨乳突部为完骨,穴居其后下方,所以称此穴为完骨。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明目,宁神定惊。
【配伍穴位】配太阳治疗偏头痛;配颊车、下关、大迎治疗腮腺炎;配瞳子髎治疗目赤肿痛。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的中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胸内的心包和心,此穴是主治心与心包的关键之穴,所以称此穴为内关。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泻热止痛、宁神镇静。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膈肌痉挛、呕吐;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操作及手法】:针刺完骨穴时,注意向眼角直刺0.5~2.5寸,耳内出现放射样针感或痠麻胀感为止。取双侧,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另配内关穴,针刺得气即止,不留针,每日1次。当症状消除后再针3~5次,以巩固疗效。

体针治疗七

取穴: 率谷 翳风 百会 内关 足三里 太冲

率谷
【足少阳胆经】
【穴位位置】在头的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颞肌中;有颞浅静、动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率是统领,两山之间为谷,此穴治疗偏头痛作用大于其他局部穴,所以称此穴为率谷。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利窍,宁神止痛。
【配伍穴位】配头维、天牖治疗偏头痛;配水沟、少商、商阳治疗小儿惊风、抽搐;配阳白治疗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
翳风
【手少阳三焦经】
【穴位位置】在头部耳廓的后下方,乳突前下方,平耳垂下缘的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耳后脉静、动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乳突穿出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翳原指扇,风指风邪。此穴主治风疾,所以称此穴为翳风。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利窍、活络益智。
【配伍穴位】配下关、颊车治疗不能言语;配合谷、地仓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百会
【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静脉、动脉吻合网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额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为诸阳之交会穴,穴居于癫顶,此处为百脉之气聚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百会。本穴是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祛风泻热、升阳固脱、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心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脱肛、子宫下垂、神经疾病、小儿惊风。
【配伍穴位】配四神聪、风府治疗心悸健忘、神经衰弱;配人中、承浆、廉泉治疗中风不语;配关元、气海治疗子宫下垂、脱肛。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的中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胸内的心包和心,此穴是主治心与心包的关键之穴,所以称此穴为内关。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泻热止痛、宁神镇静。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膈肌痉挛、呕吐;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静、动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按摩后能增强下肢肌力,可维持走三里路,所以称此穴为足三里。本穴是足阳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和胃理肠、益气强身、健脾培元。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高血压;配少泽治疗乳腺炎;配中脘、内前治疗胃肠疾患;配水沟、风府、上星、神门治疗神经疾病;配天枢治疗肠鸣、泄泻。
太冲
【足厥阴肝经】
【穴位位置】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拇长伸肌腱的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静脉;布有跖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是大的意思,冲是要冲,肝藏血,肝经少血气多血,此穴处血气夸大呈欲冲之象,所以称此穴为太冲。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泻热明目、化湿散淤。
【配伍穴位】配曲池、合谷治疗高血压;配隐白、太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中极治疗遗尿;配大敦、复溜治疗疝气。

配穴: 大陵 (精神紧张配) 听宫 (听力减退配) 气海 (气虚配) 丰隆 (痰多配)

大陵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腕部,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当正中神经本干,前臂内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将高处比喻为陵,此穴居腕骨隆起处的后方,对本经脉作用较大,所以称此穴为大陵。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腧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宁心安神、宽胸和胃。
【配伍穴位】配阳溪、外关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配神门、陷白、间使治疗精神病;配内关治疗呕吐。
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颞浅静、动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宫、商、角、徵、羽五音。而宫是五音之首。此穴主治听力障碍,所以称此穴为听宫。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聪耳消淤。
【配伍穴位】配听会、耳门、翳风治疗耳疾;配颊车治疗口腔炎。
气海
【任脉】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的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脐下肾间动气为先天远期,次穴居脐下一寸半是生气之海 的部位,所以称此穴为气海。
【生理功能】补益气血、调血固精、温肾固元。
【主治病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赤白带下、月经不调、产后出血、小腹痛。遗尿、遗精、小肠疝气、泻泄、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不孕、中风不语、面神经炎、口斜眼歪、人事不省。
【配伍穴位】配关元、天枢、足三里治疗慢性腹泻;配水沟、足三里、手三里、百会治疗中风不语、面神经炎、口斜眼歪、人事不省;配肾俞、关元俞、气海俞治疗不孕症。
丰隆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踝上8寸,条口穴外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在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丰为大,隆为盛。该穴处肌肉丰满隆盛,所以称此穴为丰隆。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痰、和胃止痛、安神定喘。
【配伍穴位】配肺俞治疗支气管哮喘;配上星、百会、四神聪治疗精神病发作;配支沟、天枢治疗便秘;配丘墟治疗胸痛。

【操作及手法】:太冲、内关、足三里,针尖向头部方向呈70度角微斜向刺之。率谷向太阳方向沿皮透刺。翳风由下向前上方斜刺。百会沿皮向耳或向前向后透刺均可。10次为1个疗程,每月作1个疗程治疗。
【功效】:祛风聪耳,清神和胃。

艾灸治疗

取穴: 百会

百会
【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静脉、动脉吻合网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额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为诸阳之交会穴,穴居于癫顶,此处为百脉之气聚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百会。本穴是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祛风泻热、升阳固脱、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心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脱肛、子宫下垂、神经疾病、小儿惊风。
【配伍穴位】配四神聪、风府治疗心悸健忘、神经衰弱;配人中、承浆、廉泉治疗中风不语;配关元、气海治疗子宫下垂、脱肛。

【操作及手法】:剪去局部头发,涂抹少许凡士林,将艾绒搓成细花生米大小艾炷,置于百会穴上,若伴左耳鸣,取穴偏左0.5厘米;若伴右耳鸣,取穴偏右0.5厘米。用线香将艾炷点燃,任其缓慢燃烧,待患者感觉痛时,医者用手指在百会穴周围轻轻叩击,缓解疼痛,延长灸灼时间。待患者3次呼痛时,将艾炷压灭。除去余烬。换上艾炷再灸,如上反复进行,待患者感觉头晕消失,方可停灸。
【治疗机理】: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属督脉穴。百会为“诸阳之会”,能振奋一身阳气,具有安神定志、醒脑开窍的功效。该穴位于头顶,艾灸该穴,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达到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火针治疗

取穴: 四神聪 百会 (上2穴为发作期取穴) 百会 风池 太阳 印堂 内关 足三里 三阴交 (上7穴为间歇期取穴)

四神聪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百会
【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静脉、动脉吻合网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额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为诸阳之交会穴,穴居于癫顶,此处为百脉之气聚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百会。本穴是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祛风泻热、升阳固脱、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心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脱肛、子宫下垂、神经疾病、小儿惊风。
【配伍穴位】配四神聪、风府治疗心悸健忘、神经衰弱;配人中、承浆、廉泉治疗中风不语;配关元、气海治疗子宫下垂、脱肛。
百会
【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静脉、动脉吻合网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额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头为诸阳之交会穴,穴居于癫顶,此处为百脉之气聚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百会。本穴是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祛风泻热、升阳固脱、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心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脱肛、子宫下垂、神经疾病、小儿惊风。
【配伍穴位】配四神聪、风府治疗心悸健忘、神经衰弱;配人中、承浆、廉泉治疗中风不语;配关元、气海治疗子宫下垂、脱肛。
风池
【足少阳胆经】
【穴位位置】在项部,项后枕骨下两侧凹现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乳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解表清热。
【配伍穴位】配太阳、太冲、合谷、大椎治疗头项强痛;配睛明治疗眼病;配风府治疗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功能主治】头项强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鼻出血,耳痛,耳鸣,癫痫,甲状腺肿大,疟疾,发烧,中风不语,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头昏眩晕,夜盲,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鼻塞,鼻衄,耳聋,耳鸣,颈项疼痛,不得回顾,腰疼痛,肩疼痛,背疼痛,落枕,风疹块,荨麻疹,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失眠,健忘,癫痫,瘿气
太阳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印堂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的中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胸内的心包和心,此穴是主治心与心包的关键之穴,所以称此穴为内关。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泻热止痛、宁神镇静。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膈肌痉挛、呕吐;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静、动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按摩后能增强下肢肌力,可维持走三里路,所以称此穴为足三里。本穴是足阳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和胃理肠、益气强身、健脾培元。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高血压;配少泽治疗乳腺炎;配中脘、内前治疗胃肠疾患;配水沟、风府、上星、神门治疗神经疾病;配天枢治疗肠鸣、泄泻。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后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静、动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足三阴经在此穴交会,所以称此穴为三阴交。本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湿、调理肝肾、健脾和胃。
【配伍穴位】配气海、关元治疗阳痿、遗精、早泄;配神门治疗失眠;配中极治疗遗尿;配大敦治疗疝气;配会阳治疗尿路感染。

配穴: 丰隆 (痰湿中阻配) 关元 (气血亏虚配) 太冲 (肝阳上亢配) 太溪 (肾精不足配)

丰隆
【足阳明胃经】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踝上8寸,条口穴外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在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丰为大,隆为盛。该穴处肌肉丰满隆盛,所以称此穴为丰隆。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痰、和胃止痛、安神定喘。
【配伍穴位】配肺俞治疗支气管哮喘;配上星、百会、四神聪治疗精神病发作;配支沟、天枢治疗便秘;配丘墟治疗胸痛。
关元
【任脉】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三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本穴是任脉、足三阴之交会穴,小肠之募穴。
【生理功能】培元固本、补肾壮阳、清热利湿。
【主治病症】泻泄、脱肛、遗尿症、尿闭、阳痿、遗精、痛经、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赤白带下、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小肠疝气。
【配伍穴位】配太溪、三阴交治疗遗精、早泄;配气海、气穴治疗带下、经闭;配归来治疗阳痿,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
太冲
【足厥阴肝经】
【穴位位置】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拇长伸肌腱的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静脉;布有跖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是大的意思,冲是要冲,肝藏血,肝经少血气多血,此穴处血气夸大呈欲冲之象,所以称此穴为太冲。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泻热明目、化湿散淤。
【配伍穴位】配曲池、合谷治疗高血压;配隐白、太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中极治疗遗尿;配大敦、复溜治疗疝气。
太溪
【足少阴肾经】
【穴位位置】在足内侧,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内踝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指大,溪指山间小水流。此穴名称原意是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至此聚流而成大溪,所以称此穴为太溪。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益阴利窍、益肾补虚。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关元治疗尿频、尿急;配神门、心俞治疗失眠症;配听宫治疗耳鸣、耳聋。

【操作及手法】:发作期取四神聪、百会,常规消毒,取多头火针高温烧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不限次数,直至眩晕缓解。火针,嘱患者3日内针孔处勿着水,以防感染。间歇期治疗,用一般针刺手法,足三里、太溪、关元用补法;风池、太阳、印堂、百会、太冲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每次45分钟,期间行针2~3次,日1次,5次为1疗程。

综合治疗

取穴: 内关 外关 十宣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的中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胸内的心包和心,此穴是主治心与心包的关键之穴,所以称此穴为内关。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泻热止痛、宁神镇静。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膈肌痉挛、呕吐;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外关
【手少阳三焦经】
【穴位位置】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指总伸肌和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内关相对,所以称此穴为外关。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三焦、理气通络。
【配伍穴位】配大椎、典池治疗感冒发热;配足临泣治疗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胁肋痛;配角孙治疗头痛。
十宣
【经外奇穴】
【标准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经外奇穴】
【功用】清热开窍。
【主治病症】
1、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操作及手法】:茯苓30克,泽泻、旋覆花、代赭石各20克,柴胡、半夏、黄花、党参各12克,桂枝10克,生姜4片,大枣4枚。随证加减。在此基础上采用十宣放血后针刺内关透外关,行针20分钟。

注意事项

用户登录

登录

用户注册

发送验证码

中医经典注册协议

同意并注册

中医经典网会员注册协议

中医经典网会员默认已经阅读且同意此协议,请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

  •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 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 7.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 8.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 10.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禁止在申请会员时使用相关本站的词汇,或是带有侮辱、毁谤、造谣类的或是有其含义的各种语言进行注册用户,否则我们会将其删除

四、禁止以任何方式对本站进行各种破坏行为

欢迎您加入本站点参加交流和讨论,本站点为公共论坛,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注册ID管理规则:(请勿使用以下注册名,含以下内容的注册名将被无条件删除)

  • 1.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其他名人的真实姓名、字、号、艺名、笔名;
  • 2.国家机构或其他机构的名称;
  • 3.不文明、不健康之名字;
  • 4.易产生歧义、引起他人误解之名字;
  • 5.图形、符号名字。

二、中医经典论坛绝对禁止谈论的内容

  • 1.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 9.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静坐、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
  • 10.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
  • 11.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 12.禁止讨论一切政治问题。
  • 13.禁止任何与反腐败、社会现象(公安、城管、工商税务、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下岗、再就业等等)、国家部门领导升迁退职等相关的报道!不讨论任何政治内容;
  • 14.禁止发表任何色情文章和图片(包括打擦边球的内容和题目);
  • 15.禁止进行人身攻击;
  • 16.禁止散布恐怖、凶杀以及给人视觉反感的图片和内容;
  • 17.禁止对于政府和法律进行破坏的言论;
  • 18.禁止讨论一切违反中国法律和《国家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内容;
  • 19.网站保持热爱中华民族文化,以纯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为基石。任何反中医,反经典,反民族,反党,反国家的言论一概删除;
  • 20.为了保证论坛的严肃性,禁止使用历代名人,中医先师,信仰人士做用户名。违反的用户名我们论坛保持直接修改或删除的权力.因此请慎重选择您的用户名,一经注册,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况,论坛不进行手工更改!为防止机器注册,请使用有意义的中文或英文名称,没有意义的用户名我们会定期删除。注册后,连续6个月内没有登录论坛的账号将自动被清除。

三、特别说明

  • 本论坛不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禁止网诊。论坛上的方剂、病例、以及热心会员给出的方药仅供参考,论坛对此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疾病治疗请到医疗机构,向医师当面咨询诊治。

四、其他事宜

  • 1.在本网站发表、回复严禁广告以及涉嫌广告的内容。互相尊重,禁止使用过激语言以及人身攻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 2.个人签名及头像中不得涉及商业广告、或不健康信息,利用个人签名、头像等进行广告宣传的、不健康信息传播的,删除处理;
  • 3.我们不对用户发表的帖子、上传的文件负任何责任。我们无法对帖子、文件的正确、完全和有效做保证,也不对帖子、文件的内容负责任。帖子所表达的是其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或与论坛相关实体的论点。如果您在本网站发现了令人反感的内容,请您与我们联系;
  • 4.在使用本网站时候,您还需同意不张贴任何侵犯版权的内容,除非版权属于您个人或属于本网站。转载其他信息内容时,请尊重原作者版权,并给以合适的标注,如:作者:王五,来源:新华网。(但不得利用此项规则涉及广告,否则一律删除处理)。从本网站转载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及来源,如:作者:张三,来源:中医经典(zyjd.co)。本网会员的医案、病例等,未经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转载本网的任何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5.我们保留以任何理由或不需任何理由即删除任何帖子及用户名的权力。您应对您张贴的内容负全部责任,并同意不通过您张贴的内容对本网站及本网会员造成伤害。当您所张贴的内容引起法律纠纷时,我们保留向公安等有关部门提交我们所了解的关于您的资料的权力。如若本网站由于自身原因、或不可抗拒力量关闭与暂停而不能持续服务时,本网站可能不另行通知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您只有无条件接受以上所有服务条款才能申请会员